一、专业基本情况
江西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84年,199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 4 年,授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信息技术教学中心”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获评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2019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2017和2021年江西省本科专业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榜上有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2 人,其中高级职称 10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全职教师总数的45%,具有博士学位 18 人,8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省学科带头人 2 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省教改课题10余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教改论文20余篇。90%以上教师具有企业科技服务和工作、学习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工作室+学生竞赛+创新工坊”的三平台实践能力培养,以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培养具有具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特质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年均招收本科生130人左右,接收转专业20余人。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引进外教,联合国际化办学力量,为学生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每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国际留学生30多人。



图1 省级一流课程
二、专业学科特色及办学成果
(1)以科研促教学,形成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计算及应用”、“通信加密与软件安全”、“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与并行计算”等研究方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及参加专业竞赛培养科研能力。

图2 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创新工作室,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ACM工作室、企桥工作室、极客工作室等学生创新工作室。每年组织大量学生参加:ICPC/CCPC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服务外包大赛、“数据挑战赛、天梯赛、和人工智能挑战赛等各类专业竞赛。荣获多项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年均获奖数达到100余项。


图3 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3)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创业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专业与二十多家企业建有实习基地,学生在大四可以通过学分置换形式去企业实习。同时校企合作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图4 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实训实践
三、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业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夯实基础教学、紧跟IT行业发展、拓宽知识点面、强化实践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办学42年以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名本科和硕士专业技术人才。
四、培养方案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605)
(1)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学校“十四五”规划,围绕学校“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的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深厚、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学习能力、有健康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解决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特质的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具体将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后 5 年左右预期)细分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培养目标1:能够独立胜任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综合应用工作,成为项目开发及科学研究的核心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2:能够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角色。
培养目标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能够分析和评估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在综合考虑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培养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终身学习提升自我的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专业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模型和算法,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强,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 沟通:能够就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熟悉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不断学习计算机及相关领域最新科技知识的能力,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3) 学制与学位
学制:本科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主要专业课程:
C/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与云计算等。
(5)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模块类别 |
毕业学分要求 |
占总分学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
42 |
25.5% |
创新创业课程 |
3.5 |
2.1% |
集中实践教学 |
31 |
18.8% |
学科基础课程 |
45 |
27.3% |
校级公选课 |
3 |
1.8% |
专业核心课程 |
24 |
14.5% |
专业选修课程 |
16.5 |
10.0% |
合计 |
165 |
100% |
|
(6)工作适应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科研、教学、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支持、经营管理等工作,亦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