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领导信箱 | 在线咨询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作者: 时间:2025-06-30 点击数:

一、重点实验室简介

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成立,实验室建设有“深度多视觉任务学习研究”、“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泛化表征”、“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的感知技术研究”、“矿冶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及协同容错控制”和“智能交通多元信息感知及智能车辆协同控制”等五大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针对多维信息分析与融合、多任务协同学习与决策、高精度定位与地图构建、自主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与共性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力图解决智能感知与控制领域等重大科技问题和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国内领先的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打造成为江西唯一、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自主创新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以满足国家战略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农业智能化等领域的发展。

实验室拥有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出众的研发团队,现有固定研发人员40人,专业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机械控制等,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现有实验室面积2700   m 2 ,拥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及相关实验设备48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800万元,已建成相应科研开发所需的数据采集、模型运行和算法实施验证基地,能满足大模型研究的需求。

实验室依托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已有效实现了计算机、材料、冶金、电气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特殊优势学科群,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近五年,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35项,企业横向课题14项,科研经费总计1445万元,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多源信号的智能分析、多模态传感数据配准及融合、多任务学习的任务关系理解和建模等关键技术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验室获省部级奖励7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实现成果转移转化11项,转化金额279万元。

实验室作为开放、协作、多领域交叉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领域高效开放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该领域的高端人才开展国际前沿研究,推动我国有色金属等流程工业和电子信息等离散工业生产的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方向

1、深度多视觉任务学习研究

2、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泛化表征

3、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的感知技术研究

4、矿冶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及协同容错控制

5、智能交通多元信息感知及智能车辆协同控制

三、人才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发人员40人,专业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机械控制、物理学等,具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占比25%;副高级职称13人,占比33%,具有博士学位共39人,占比98%。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合理,40岁以下人员19人,占比48%;40-49岁20人,占比50%。实验室有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人选2人,江西省主要学术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3人。

四、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

罗会兰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领军人才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视频分析。在《计算机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取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得了16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出版学术专著2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到英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访学一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智能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3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项。

张小红: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老师。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信息安全、忆阻神经网络、非线性电路等领域的研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专业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60余人。在《Chaos, Solitons & Fract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IEEE Internet of Thing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电子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并在多家高水平和卓越期刊担任论文评审专家。

刘飞飞   矿冶机器人视觉感知及协同容错控制方向带头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导;江西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立项与验收评审专家,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西省机器人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政府参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银奖和铜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   

邝先验:智能交通多元信息感知及智能车辆协同控制方向带头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江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专业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40余人。在《控制理论与应用》、《Physica A》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科研项目3项。

许春冬     :多模态异构信息融合方向带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第四届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智能语音信息处理、音视频编码等领域的研究。在《Applied Acoustics》、《China Communications》、《声学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基金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主持江西省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1项,主持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等省级课程4门次,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      
 



五、组织架构

在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理工大学领导下,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层由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成,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及5个研究所,研究所为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核心机构,为科研项目和科研任务执行单位,为科研成果推广服务实施单位。


六、实验室委员会

实验室管理层由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分管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和骨干老师等组成,主要负责重大运行事项、决策和经费划拨、实验室日常运行等;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是实验室的技术咨询机构和评审机构,对实验室的工作方向进行指导,负责审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战略发展计划,审议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开放课题、合作交流及学术方面其他重大事宜。


表1 学术委员会组成

序号

姓名

职称

职务

专业

工作单位

1

毛睿

教授

主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深圳大学

2

林伟伟

教授

副主任

计算机应用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

3

王甲海

教授

副主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山大学

4

章国锋

教授

委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5

管立新

教授

委员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赣南师范大学

6

郭秋泉

副研究员

委员

智能器件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7

杨烜

教授

委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深圳大学

8

杨杰

教授

委员

控制科学与工程

江西理工大学

9

罗会兰

教授

委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理工大学

七、近五年建设成果

1、科技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50余项,签订横向科技服务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超2500万元,近5年代表性纵向科研项目如下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主要

完成人

项目

类别

获批

年份

经费

1

离子型稀土产品溯源和流通机制

2020YEB1713705

徐中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

50

2

基于离子型稀土产业数据的供应链金融

2020YEB1713705

马艳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2

36.5

3

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skyrmion的激发机理与相互作用的研究

12375014

刘超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3

52

4

旋量玻色气体的新奇量子态和动力学研究

11875149

刘超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8

60

5

云边端协同下的在线计算卸载及其可靠保障研究

62302200

陈益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3

30

6

具临界指数的Choquard型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动力学分析

12101273

郭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1

30

7

多源信息融合理论视角下嫦娥四号着陆区浅表层结构和介电特性研究

12103020

赖嘉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1

30

8

基于石墨烯/C3N异质结量子开关器件的理论设计及自旋多功能性研究

62101221

陈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21

30

9

基于多模态深层交互编码的小样本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

61901198

梁苗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9

25

10

基于知识增强的多线路列车晚点传播及恢复研究(62466023)

62466023

吴剑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4

33

11

融合物理洞见的数据驱动引力波搜寻和方位估计流水线研究(12463012)

12463012

马存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4

31

12

分数阶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可塑性与混沌核边缘演变研究(62466024)

62466024

张小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4

32

13

基于多元矛盾体分离演绎的一阶逻辑自动定理证明器研究

62366017

曹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3

32

14

低维开放量子系统中的量子相位同步研究

12365003

李艳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3

31

15

外尔半金属的光学Tamm态及其在微纳结构中电可调谐性研究

12364024

徐中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3

31

16

基础视觉功能编码的多视觉任务模型研究

62361032

罗会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3

32

17

基于组合链路预测的医学专家推荐模型及专家吸引力研究

62366016

王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3

31

18

多维特征下基于极化CSAR二维图像的人造目标三维自动重建研究

62261027

喻玲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2

33

19

多视角注意力机制下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62266020

梁苗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2

33

20

多实体关系共存下的社交网络影响力均衡传播研究

72261018

杨书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2

30

21

曲率石墨烯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52263031

许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2

33

22

过任意拓扑结构测地三角网的极小三角B-B曲面逼近

12161043

杨火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1

36

23

新型永磁辅助式磁阻电机转矩提升机理与脉动抑制策略研究

52167005

黄朝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1

36

24

赣南山区地形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覆盖优化算法与路由协议研究

62062037

王振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0

36

25

面向视频监控的时空注意力深度强化学习多目标跟踪研究

62066018

李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0

32

26

基于协同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及其污染问题研究

62066019

李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0

35

27

基于漏磁可控的反凸极永磁同步电机调磁机理分析与电流控制策略研究

52067008

刘细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20

35

28

外场作用下Weyl半金属中电子传输的类光性质研究

11864014

徐中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18

43

29

环境非依赖的深度语音分离研究

11864016

许春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18

41

30

视觉特征表达的集成深度自我学习研究

61862031

罗会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2018

39



科技奖励: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协会、学会奖励2项。



论文专著: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

代表性专著如下:

代表性论文如下:

代表性专利如下:


4、科研场所:依托江西理工大学理工二部的六个学院,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机、电为主体的科研基础组织机构,具备了相应科研开发所需的数据采集、模型运行和算法实施验证基地。

 A.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B.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c

C.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图1 江西理工大学部分国家级研究机构


     

A.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B.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C.机器视觉及智能系统            D.微电网关键装备            E.智能计算与网络测控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图2 江西理工大学部分省级研究机构

A.高性能智能计算服务器                            B.ABB机器人系统

C.工业智能控制实验中心

D.运动底盘机器人系统

E.智能感知与控制实验室

 

F.汽车同步器自动检测与装配机器人系统

 

G.砖坯视觉机器人码垛搬运自动线

 

H.电池制片机的研发设备     I.精密电子产品部件                  J.机器人平台

智能柔性分拣装备研发

   

K.新能源电池全自动卷绕机的研发装备                                    L.机器视觉研究平台

图3 江西理工大学机器视觉与机器人及控制部分相关设备

5、人才培养:实验室坚持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将教师发展为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和情怀、有担当和责任感、有创新和追求、有自律和底线的“四有大学生”。

Copyright 2022 http://ie.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中国.江西.赣州 客家大道1958号 办公电话:0797—8312830 Versio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