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从不偏爱偶然,它只垂青那些目光长远的准备者。”这句话在江西理工大学人工智能211班的王树冉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当同龄人还在毕业季的十字路口徘徊时,这位00后已手握三枚全国竞赛奖牌和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offer,以“提前三年布局”的姿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职业突围之路。他的故事没有惊天逆转,只有一步一脚印地扎实积累:“竞赛不是捷径,实习也不是运气,提前准备才是‘破局’的关键。”




深耕专业:竞赛场上的“知行合一”
大学四年,王树冉始终以“深耕专业、以赛促学”为准则。他的平均绩点位列班级前10%,系统掌握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并通过参与国家级竞赛锤炼实战能力。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智慧养老赛道)、蓝桥杯人工智能专项赛等赛事中,他所在团队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项目开发能力,更让他深刻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内涵。
破局抉择:在“考研热”中守住理性
谈及职业规划,王树冉并非一帆风顺。大三时,面对考研与就业的抉择,王树冉没有盲目跟风。他通过研究各大招聘平台的岗位需求发现,人工智能领域本科生更适合应用层开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跟风考研”,将精力聚焦于提升实操能力。他加入学校AI易信工作室,在导师易见兵的指导下参与机器人应用项目,从搭建ROS开发环境到编写控制程序,逐步积累实战经验。这种理性规划使他在求职中目标清晰,避免了“备考与求职双失利”的困境。
求职兵法:从“石沉大海”到精准突围
在求职过程中,王树冉直面“简历石沉大海”“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困境,他采取“广泛投递+精准优化”策略,不仅向科技企业投递简历,也关注银行技术岗等相关领域,同时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调整简历重点,突出竞赛成果与技能匹配度。获得竞业达面试机会后,他系统复盘参赛项目的技术细节,针对性强化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知识,最终凭借扎实的技术储备和清晰的表达能力通过考核,从实习岗位顺利转正。
职场进化:在“交付倒计时”中野蛮生长
入职竞业达后,王树冉迅速适应职场节奏,在实验教学与产教融合部门承担产品研发任务。他坦言,职场与校园最大的不同在于“责任感与紧迫感”:“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交付要求,需要更高效的执行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硬件底层开发知识,他主动查阅资料、请教同事,在实践中快速提升技能。
致后来者:准备者的“时间复利”
回顾大学时光,王树冉特别强调“提早规划”与“实践积累”的重要性。他建议:一是利用大二大三时间了解行业动态,通过招聘信息明确目标岗位所需技能,避免毕业前的盲目焦虑;二是积极参与竞赛、实习和工作室项目,用真实经历充实简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沟通能力与抗压能力的培养,这些软实力在职场中往往比单纯的专业知识更重要。
从竞赛达人蜕变职场新人,王树冉印证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成为江西理工大学学子勇于追梦、脚踏实地的缩影。“不要等风来,而要成为造风者。”这是王树冉送给学弟学妹的寄语。他的故事证明: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那些早早校准航向、将准备化作日常的人,终将在时代的潮头踏浪而行!(文/钟泽州)